端午話廉 | “不受曰廉,不污曰潔” 他是廉潔的最早倡導者
發布時間:
2022-06-06 09:23
兩千多年前的風風雨雨,一剎那間近在咫尺——一個人的縱身一躍,從此讓中國的每一條江河,在農歷五月初五沸騰了。
“節分端午自誰言?萬古傳聞為屈原。”每到端午,我們自然想起屈原。一個人能夠與一個節日、一種民俗關系如此密切,在中國歷史上恐怕只有屈原一人。每逢端午憶屈原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自覺。
不受曰廉 不污曰潔
屈原不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,更是一位清正廉潔、品德高尚的人。
據考證,“廉潔”一詞最早出現在大約公元前270年左右,屈原在他的作品《楚辭·卜居》中寫道:“寧廉潔正直以自清”。意思是“廉潔正直,使自己保持清白”。在《楚辭·招魂》中寫道:“朕幼清以廉潔兮,身服義爾未沫。”意思是:“我年幼時秉賦清廉的德行,獻身于道義而不稍微減輕。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,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,就是廉潔。”
從此可以看出,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廉潔倡導者,更是用生命踐行廉政的實踐者,代表著“清廉”和“忠信”。
官做大 權力重 未曾迷失自我
戰國時代,連年混戰。當時屈原為楚懷王的左徒官,他見有百姓受到戰爭的災難,勸懷王愛護百姓。懷王三十一年,屈原外交成功,六國結盟,他更得到懷王信任。
屈原官做大了,權力重了,但他并沒有迷失自我,而是廉潔從政,從不接受別人的財物,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,后因遭貴族排擠,被流放沅、湘流域。
流放之后,他仍握瑾懷瑜,深思高舉,只待國君一悟。直至面對亡國之痛,憂國憂民的屈原悲憤交加,于農歷五月初五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,以明其高潔清廉的忠君愛國之志。
清正廉潔 民之所望 政之所向
得知屈原投江,百姓痛惜不已。相傳百姓為了祭奠投身汨羅江的屈原,用艾葉包裹米糧,再綁以五色繩,投入江中,以免魚蝦吞食他的肉身。小小的粽子“有棱有角、有心有肝,一身潔白,半世熬煎”,也是對屈原品質的另一種隱喻。
古往今來,對于屈原的紀念成了端午節不可磨滅的標志。屈原廉潔正直的形象備受肯定,而“廉潔”作為一種良性的價值取向,始終引導著社會向前發展。
廉以養德,文以化人。人們在屈原的事跡中覺醒、認同、傳承。屈原對志潔行廉的堅定信念和至死不渝的高尚人格,如夜空中閃爍著最耀眼光芒的恒星,為后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,也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廉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